我國是世界大水禽生產國,肉鴨、蛋鴨和鵝的飼養量約占世界總量的70%,隨著技術的提升,水禽養殖方式也正處于由“粗放向環境友好”的方向轉型升級階段。水禽養殖領域如今有哪些新的技術?和傳統的養殖模式相比有哪些優勢?當前水禽養殖的經濟效益怎樣?又該如何挑選適合的水禽養殖品種呢?

一起來看中國鄉村之聲農業首席科學家專訪特別報道《現代農業促振興》,專家為大家詳細解答。今日大咖侯水生: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,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。
在過去的20年到30年期間,我國的水禽產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,不論是在品種、養殖技術、飼料方面,還是在食品加工方面,都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的進步。水禽產業提供了肉、蛋和羽絨三種不同類型的產品,這三種不同類型的產品都是有極高的經濟價值。2018年,我們的肉鴨的出欄量大約是35億只,鴨肉產量700萬噸左右、鵝肉產量150萬噸,鴨肉和鵝肉的累計產量占了我國肉類總產量的10%左右。
提問:水禽養殖領域如今有哪些新的技術?和傳統的養殖模式相比有哪些優勢?
侯水生:水禽旱養,主要用來代替我們過去的水養,這種離水旱養的模式主要是把鴨、鵝集中在全室內飼養,其中包括兩種,一種是網上飼養,另一種是厚墊料飼養。
網上飼養就是把鴨子或者鵝放在網上,它的生活、采食、飲水活動等都是在網上來進行的,它的糞便通過網落到地面上,隨時被清理走,這樣的話水禽舍內的環境就能夠得到一個非常有效的控制。這種全室內密閉的飼養方式,實現了高度自動化,室內的環境指標能夠滿足水禽的需要。

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厚墊料飼養。我們現在大量的稻殼用于作為水禽舍內的墊料,這種墊料具有很好的一個吸水性,能夠為鴨、鵝提供良好舒適的環境,同時,排泄物能夠經過翻動以后發酵轉變為有機肥。
如果大面積的利用水源,會造成水面的大量污染。一方面是水禽污染水源,另一方面,污染的水源對水禽的健康也有巨大的影響,這兩方面是相互作用的,因此經過我們發展非常成熟的旱養技術,使鴨子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一個極大的提高。比如說,在旱養的條件下,鴨和鵝的成活率可以到百分之九十八甚至百分之九十九以上,因此從這個指標上來看,它的健康水平是很高的。